西安放生园放生蝎子,密宗祖庭西安大兴善寺

发布时间:2024-02-28   来源:未知    
字号:

一、成都有放生池的寺庙嘛

西安放生园放生蝎子,密宗祖庭西安大兴善寺

1、图片来源:资料图

2、

大兴善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城南,是中国佛教密宗祖庭,被国务院确立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它始建于晋武帝泰始二年(226年),原名“遵善寺”。隋文帝杨坚在兴建都会大兴城(今西安)时,敕令建造了大兴善寺作为国寺。因隋文帝在北周时原为大兴郡公,故取“大兴”二字和“靖善坊”的“善”字命名。

3、隋朝扩建的大兴善寺在大兴城靖善坊内,与玄都观隔街相对,气势宏伟。《长安志》卷七载:大兴善寺“寺殿崇广为京之最。号曰大兴佛殿,制度与太庙同。”《辩正论》卷三详细地描绘了大兴善寺的碧瓦飞甍,金殿巍峨的气派:“大启灵塔,广置天宫。像设赁虚,梅梁架迥,璧?曜彩,玉额含辉,画拱承云,丹栌捧日,风和宝铎,雨润珠幡,林开七觉之花,池漾八功之水。召六大德及四海名僧,常有三百许人,四事供养。”大兴善寺开山祖师是灵藏大师。他是杨坚的布衣知友,同时任隋代管理全国僧尼事务的昭玄都僧官。隋代几位著名的昭玄统,除昙延外在任职期间都住在大兴善寺。这里还是隋代第一所国立译经馆。

4、著名的“开皇三大师”耶连提黎耶舍、那崛多、达摩笈多都相继为译主,开创了隋朝一代佛经翻译。耶舍主译佛经约8部、23卷,有《百佛名经》、《莲华面经》等;崛多共主译佛经31部、165卷,主要有《文殊尸利行经》、《佛本行集经》、《贤护菩萨经》等;笈多久住兴善寺,主译经论7部22卷。这三位从古印度远道而来的高僧,对中国佛典翻译做出了很大贡献。唐玄宗开元初期(716——720年),印度佛教密宗传播者“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在这里译出密宗经典五百多部,大兴善寺成为当时长安翻译佛经的三大译场之也成为中国佛教密宗圣地。

5、758年,应不空所请,唐肃宗在大兴善寺设置灌顶道场。灌顶之法,在古印度是国王即位仪式,将四海之水用四宝瓶盛之,由国师灌于国王头顶,象征国王权力四海无边,国家兴盛。佛教密宗效法此举,当僧人嗣阿?梨位时结坛灌顶,称“授职灌顶”,此外还有“结缘灌顶”、“息灾灌顶”、“成就灌顶”等等,从而在华夏首开灌顶之风。

6、唐武宗李炎在位期间(841——846年),下令全国排佛。大兴善寺也被废除,建筑被毁,僧人被勒令还俗。大兴善寺从此一蹶不振。宋元时期,大兴善寺一直很寥寂,直到明清德满禅师才在此“鼎新梵刹”。永乐年间(1403——1424年),云峰禅师居大兴善寺,修造了殿堂和钟楼,弘扬禅宗。清朝时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修葺,第一次是1648年,僧人麸斋修建了方丈室、大雄宝殿以及禅堂廊庑,面貌一新。第二次在1694年,由清川陕总督笔贴式、平安纳等集资,先后修建前殿、钟鼓二楼、大殿、十王祖堂、弥勒殿等建筑,前后约10年才完工。1943年,太虚法师和于斌、冯玉祥等人组织了中国宗教徒联谊会,并于1945年在大兴善寺创设了“世界佛学苑巴利学院”。1956年为保护佛教名胜古刹,政府拨款对大兴善寺进行了大规模整修。

7、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大兴善寺的殿堂、房舍和围墙,全部油饰彩画,修整一新,并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6年,大兴善寺有僧八人,由卧龙寺方丈朗照任住持,慧雨任监院。他们与卧龙、慈恩、庄严四寺合并,组成了农业社,十多名僧人拥有四十多亩土地。他们发扬农禅并重、以寺养寺的传统,粮食和蔬菜自给有余,生活得到保障。1984年4月,陕西省佛教协会接管大兴善寺后,用半年时间,修复殿堂、僧房41间,并重塑了一些被毁佛像,翻整了二十余亩荒地,修剪绿篱一千余米,增加盆花六百余盆,植黄杨、冬青、剌柏等三万株美化环境,并新建了120平方米的服务部,购置了一批接待用品,使大兴善寺面貌大为改观。现时大兴善寺有僧二十多人,慧雨法师任方丈,源慧法师为维那,印善法师为知客,僧众过着正常的宗教生活,诵经礼佛,举行各种法事活动。

8、国内游人香客络绎不绝来这里参观游览,外国友人和港澳台同胞也常常来此烧香礼佛,参观访问。大兴善寺大殿北边有唐转法轮殿遗址,遗址前安放着一尊日本高野山真言宗空海大师同志会赠送的地藏菩萨铜像。804年,日本学问僧空海入唐求法,在西安青龙寺拜惠果为师,回国后开创了日本真言宗(即密宗)。1985年10月,日本空海大师同志会为纪念空海示寂1150周年,向真言宗的发祥地——大兴善寺敬献了这尊青铜地藏菩萨立像,高约70米,底座用汉白玉砌成。10月25日,大兴善寺隆重举行了地藏菩萨像奉安开光仪式,由167人组成的日本空海大师同志会友好访华团参加了法会。这尊佛像,成为新时期中日佛教界友好交往的新的见证。?寺内文物有清碑四方,即清康熙年间《重修隋唐敕建大兴善禅寺来源记碑》、《重修大兴善寺碑记》、乾隆年间《隋唐敕建大兴善寺祖庭重口口口记》和咸丰年间《大兴善寺法源碑记》,皆为研究大兴善寺的重要史料。寺内还藏有三帧巨幅清代西藏彩绘《阿弥陀佛像》、《极乐世界图》和《弥勒像》,是西藏绘画艺术珍品。

9、草堂寺位于陕西西安南秦岭山脉的圭峰北麓,距西安约35公里,即户县境内的草堂营村。它是西安远郊的一座著名古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中国佛教三论宗的祖庭,也是华严宗的祖庭。这座佛教著名古刹,约创建于距今1500多年的东晋末年,古代最早、规模最宏大的国立译经场之佛教中国化的起点,在佛教译经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0、草堂寺原为南北朝十六国后秦姚兴的“逍遥园”故址、西域高僧鸠摩罗什译经之地,是我国首创翻译佛经的国立译坊。寺曾用名“栖禅寺”,后改称“草堂寺”,这是由于当时全国各地高僧云集于逍遥园,姚兴便在园内设寺,寺内临时构筑一堂,以草苔覆顶,草堂寺由此得名。据记载,鸠摩罗什在逍遥园内与弟子翻译的经典计97部,425卷,其中包括《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等“三论”。经道生、僧肇等人对它们的大力弘传,形成了早期的三论宗。

二、拉萨何地可以放生动物

1、鸠摩罗什入寂于后秦弘始十五年,并葬于草堂寺,建塔一座,名为“鸠摩罗什舍利塔”,此塔尚存寺内。鸠摩罗什舍利塔造型奇特,座落于寺内西文化轴中段,是用砖青、玉白、墨黑、淡红、浅蓝、赫紫、乳黄等各色大理石雕刻镶砌而成,高33米,分八面十二层,因而又称"八宝石塔"。塔上是屋脊形的盖和圆珠顶,盖下有阴刻的佛像,中间为八棱形龛;塔底是须弥山座,经历一千六百年仍基本完好。寺周多树木,塔前有古柏两株,小井一眼,人称"二柏一眼井",为此寺景点之一。塔后是茂盛的竹林,竹林中有烟雾井一口,每逢秋冬之晨,井内雾气上升缭绕,直向古都长安逸然飘去。著名的八景之一"草堂烟雾"由此得名。

2、唐初,草堂寺荒芜。天宝初年,飞锡法师住寺弘扬净土。唐宪宗元和年间,圭峰宗密禅师住持草堂寺,大振宗风,中兴草堂。唐末寺毁。宋乾德四年改为清凉建福院。金明昌四年辨正大师增修讲所,梁栋宏丽,楹檐宽敞,复称草堂寺,曾作亭覆护罗什舍利塔。元代,皇太子五年内曾四度下旨对寺进行大规模修葺,逍遥园、栖禅寺、草堂寺之名并用。清雍正十二年,罗什门人僧肇被封为"大智圆正圣僧",易名圣恩寺,然民间仍然以"草堂"为寺名。同治以后,寺宇全毁,现建筑为后来所修。寺内有鸠摩罗什纪念堂,内供鸠摩罗什楠木座像一尊,高9米,高鼻深目,神态端庄,稳坐莲台,凝望远方,再现生前讲经念佛风姿。大雄宝殿前面两侧有12间碑廊,墙上嵌以历代名人、学者游草堂寺书写的诗词和重修草堂寺的碑文21块。钟楼一间,置放明钟一口,鼓楼一间,内竖《禅师传法碑》,元代至正十二年建的敕封大智圆正圣禅师僧肇碑;唐太宗赞罗什法师诗碑和历代文人游寺题诗碑记等。

3、由于华严宗五祖定慧禅师即宗密,曾在草堂寺著书讲学多年,所以又被视为华严宗祖庭。日莲专依鸠摩罗什译的《法华经》建立日莲宗,日莲宗信徒将草堂寺视为其在中国的祖庭,并尊鸠摩罗什为初祖。草堂寺被中国佛教三论宗、华严宗和日本佛教日莲宗尊奉为祖庭。

4、草堂寺现有鸠摩罗什舍利塔、草堂烟雾井、二柏一眼井、明代古铁钟、典藏贝叶经、唐太宗赞草堂寺诗碑、罗什宗派图碑、唐圭峰定慧禅师碑、宏林法师舍利子等诸多文物古迹。现今建筑规模宏大,环境景观宜人,是陶冶古典传统文化的佛教旅游圣地。1956年08月06日,草堂寺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确立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001年0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陕西安康汉滨区古刹简介

6、《大明一统志》:“在州治六里,有唐怀让禅师庵”。万历许尔忠《兴安州志》:“新罗寺,唐贞观年所建。”高寄《兴安州志》:“唐贞观初,酆王为新罗僧人建”。康熙《兴安州志》云:“在西津渡北,此山面水,俯瞰郡城。郡人谢御史毁寺葬祖,及寺毁而谢氏亦绝嗣。有铁钟重万斤,宋嘉定十七年所铸。”《重续兴安府志》云:“新罗寺钟,钟高五尺六寸,腰宽三尺八寸,重万斤。上无眼,是镛非钟,但相传已久,未可遽改也。款式甚古,有铭。铭曰:‘掩耳欲偷铃,铃声怕人听。声闻闻不闻,报答苦无定。我佛大医王,救汝聋聩病。返坠根尘中,方了生灭性”。并书有大宋金州江西新罗寺,化募十方施主,铸造洪钟一鼎,以光梵刹,上报四恩,下资三宥,普渡有情,同证善果者等字样暨施财姓氏。上层有篆文:‘皇帝万岁,重臣千秋,法轮常转,佛目长明’。格为六方,间以佛像,玲珑精巧,堪资考古者之抚摩也”。1990年8月间,文物工作者在遗址区发现巨型石赑屃2个(即碑下石座),又称石龟。据此则新罗寺庙址当在江北七里沟口半山上。故《兴安州志》云:“此山面水,俯瞰郡城”。

7、据传建于唐贞观间,原名竹林寺,唐高僧元静三藏创建,则天万岁通天间(696年)移寺东南高阜之万顷寺于竹林寺,始更名曰万春寺。怀让禅师在金州卓锡处。历经宋元,多高僧住持。康熙《兴安州志》云:“在汉水北白云山下,先名万顷寺,在今寺东南高冈上,后移寺于山阿,更名万春寺。创于南岳怀让,祖师开山,规制狭小。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重修。林木丛郁,昔有大竹千竿,干霄可爱。入山门东折,为天王殿;中有平地,上筑露台,上建古殿五楹,中塑诸佛像皆古甚。回廊四周,僧寮环之。殿后转东有白莲池,其上陡壁不可登。顺治十六年(1659年)重修。寺前有万春洞,洞内外皆唐、宋、明人题名。中坐观音大士像,唐咸通十二年辛卯(871年)八月塑。宋宣和五年(1123年)七月,知金州军事李弦睹其岁久,特为设色。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州守李翔凤于洞门前刻“白云深处”四字,下有南岳禅师白云泉,一郡之名胜也。”《重续兴安府志》亦云:“万春寺,在城东北山麓下,有白云泉,邑名胜之区。康熙时,有白云禅师者,上道下兴,湛深佛理,深入佛海,传戒授徒,盛行一时。后值兵燹、山洪涨发,佛殿随圯,山门不振者八十有年耳,至光绪时始重修”。为兴安府僧会司所在。现寺已颓废,有房屋廿多间,为陕西省林研所实验基地。惟有白云洞重新修葺,供有观音大士造像。

8、天圣寺为唐元和间(806~820年)之杏溪寺,亦称杏溪兰若。唐诗僧无可《过杏溪寺寄姚员外》诗云:“门经众峰头,盘崖复转沟。云僧随树老,杏水落江流”。据陈敏先生编撰之《全唐诗人名考证》之《唐金州有杏溪》条云:“无可《过杏溪寺寄姚员外》;又有《酬姚员外见过林下》诗;方干亦有《送姚员外赴金州》诗,是知姚员外即姚合。姚合亦有《杏溪十首》诗和《游杏溪兰若》诗:“踏得度溪湾,晨游暮不还。月明松影路,春满杏花山。戏狖跳林末,高僧住石间。未肯离腰组,来此复何颜”。据此则唐元和间金州有杏溪寺无疑。1982年,安康公路总段工程队基建施工,于今张坎下菜园出土一方宋淳熙元年(1174年)买地券,券文云:“宜于金州西城县永宁乡第十四都杏溪村安厝宅兆”,是知天圣寺所在为宋之杏溪村。又据1984年金堂寺佛教管理委员会所编之《安康佛寺》油印稿云:“本寺开山祖师系唐代皎然三藏法师,初名华严寺,宋天圣年间(1025~会修,改今名”。按:皎然和尚未尝至安康,倒是默然上人与姚合唱和颇多,疑,皎然为默然之误。无论是皎然或默然,寺始建于唐代当是古今共识,到了宋天圣年间重修,才改今名天圣寺。故《兴安州志》云:“天圣寺,在西津渡之南。创建于宋时,”传说“宋有妙觉三藏弘教,元有松明和尚继任法席,戒德精严,闻于朝,颁《大藏》全部,开期传戒,法侣流布四方”(《安康佛寺》)。康熙《兴安州志》又云:“至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重修,成化中又修。明末毁于寇,惟钟楼仅存。中有古柏二株,盖不记年矣。明末国初,枯而复生。顺治十六年(1659年),游击屈复泰重建。前为山门,后为天王殿,最后为大雄殿,东偏为伽蓝殿,西偏为地藏殿,最后为藏经楼,中贮《大藏经》一部。极北汉江之滨为弥勒殿,规模颇壮丽可观。”

9、《重续兴安府志·金石志》载:民国初,“寺存毗卢佛造像一尊,高四尺五寸,睁眼,细腰,确为隋时物。”毗卢佛,为婆罗门教和印度教主神之即守护神。善神。被佛教徒视为具有保护能力,并能创造和降魔之大神。鲁论《重续兴安府志》谈安康宗教时说:“天圣寺惜后起无人,无英才大德卓锡。仅能维持现状,所以无大发展,”清末民国初,“有寺僧静斋,上达下寿者锐意图治,振兴宗风,始遣其徒先后四方求戒,自此方有一线曙光。”《安康佛寺稿》亦云:“清末民初,达寿老和尚继任法席,整顿寺宇,开单接众,并剃度弟子八人:古成、古宝、古莲、古训、古鼎、古原、古金、古醒,继往开来,寺业兴旺,又捐资兴学,广培僧材,亲送莲、训、鼎三人到西安卧龙寺受戒,送古宝到南京宝华山受戒。古氏兄弟学业精进,毕业回山,重修戒律,再修法堂,慈云更荫,慧日重明,安康佛教一改旧观。”

10、1953-1957年,安康佛教协会设此,选送古鼎赴中国佛学院学习,业毕卓锡西安草堂寺,达寿和尚解放前夕圆寂,遗嘱古训管理寺务。1957年寺为安康水泥厂占据,1959年水泥厂下马,被弹花社占用至今。现殿堂楼阁大部已毁,但旧貌尚存。


参考资料
放生果报
放生时间
放生回向
放生心得